苏轼《潇湘竹石图卷》潇散简远之境 - 小众知识

苏轼《潇湘竹石图卷》潇散简远之境

2015-09-11 19:49:22 苏内容
  标签: 苏轼
阅读:4779
(原作者:黄苏)

摘 要:中国的绘画具有极浓厚的民族性、极悠久的历史和极优秀的传统。一个时代的文化是靠下一个时代来传承和延续的,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变革和完善。《潇湘竹石图卷》是苏轼遗留在国内的孤本,技法上的非凡造诣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外,画卷上26家题跋更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潇湘竹石;潇散简远;苏轼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84-01
中国画家们善于画名山大川、气势灏奔、无可比拟。叠岭重崖,远望无际;河水奔腾,咫尺千里。古树千层,楼阁云封,毛村掩映、阡陌纵横,耕者行者,如豆点似的劳作奔走于其间。然而在文人画中,一花数木,几颗红柿,几株兰、竹,蜻蜓独飞,雏鸡逐食,几乎无不被入画。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又补充到: “文人画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画最早可以追溯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画艺术之奇妙,虽用眼赏之,却超视觉乎;虽始终不离常形,却不以常形注能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苏轼所谓的:“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又如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以枯木竹石自写胸中盘郁,以他为代表的文人们注重“象外之意”的传达,推崇闲和严静、翩翩文雅、萧散简远、诗意蕴藉、平淡天真;他们在创作中注重神韵的传达,而忽视形似的刻画,主要率易为之,遗身忘我,听其自然,天工清新。苏轼的传世作品唯有两幅,一幅是《枯木竹石图》,一幅是《潇湘竹石图卷》,其中《潇湘竹石图卷》有着艰辛的保存历程,为邓拓先生捐赠。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长卷式的构图,一片土坡、两块石头,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对于潇湘景色有特殊的情感的苏轼,非常喜欢它的平远幽静,在题宋复古《潇湘晚景图》诗云:“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苏轼在为惠崇和尚《潇湘芦雁图》的题跋诗,就更脍炙人口:“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竹与石在我国绘画题材中备受文人画家的青睐,久盛不衰。“竹石”题材在苏轼这里以一种比兴的手法出现,寄托他心中的的盘郁。《潇湘竹石图》虽没有重峦叠嶂、千岩万壑、菖蒲清溪、古树新绿、郁出而愈不尽的无穷美景。但折射出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道理,如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的“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蹩,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络,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显示出作者的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苏东坡在《宋复古画三首》中的第二首中说到:“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意思就是说:因你有一个落落大方胸怀,故你所描绘的山川就显得盘旋曲折而有气势。画面充满张力之外,更多了几分灵性,给人无穷的旷阔之感,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气韵极为生动,徘徊凝视,心荡神驰,恍惚置身于潇湘洞庭之间,不忍离去,意境盎然。意境的确立,必将转化为艺术效果。在笔墨情趣上充满着统一、变化、概括、对比、夸张的哲理与灵性。“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境和画意的完美融合才能塑造杰作,艺术家整体的素养与杰作又有直接的联系。然苏轼能将意气、内容充分发挥并高度融合。苏、同风格大相径庭,苏轼自述: “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文同也曾表示:“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潇湘竹石图》中遒劲的枝叶姿态俏丽,干湿浓淡相映,墨色清爽,一腔豪情贯穿竹叶态势,飘忽不定的枝叶格外湿润,犹如“湘江烟雨”中之景。
苏轼画的竹叶楚楚有生气、浑如天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就。这是“成竹在胸”还是“胸有成竹”呢?想必是二者兼具。对于苏轼来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附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唯有心中有了竹之神韵,才能在笔墨情趣中顺利的表达出来。《潇湘竹石图》的石以散淡之笔寥寥几笔写出,似卷云皴,仔细观来则无皴法,不求形似,但意味深远。故苏轼所作《潇湘竹石图》是深厚的艺术技法为盘郁情感一吐为快的代表。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艺术讲谈.中国文史出版社.
[2]《苏轼诗集》卷二十九.
[3]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苏东坡全集.正集》卷二.
[4]苏轼.文与可画簧笃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5]陈中浙.苏轼书画与佛教.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