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公寓会不会被推广?你愿意入住胶囊公寓吗? - 小众知识

胶囊公寓会不会被推广?你愿意入住胶囊公寓吗?

2015-05-12 07:49:58 苏内容
  标签: 胶囊/公寓
阅读:3574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科普下什么胶囊公寓出现的背景吧。
最早出现这个概念其实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metabolism architecture movement,
翻译过来就是建筑的新陈代谢主义运动。主要是由一批丹下健三带领的日本建筑师发起的。
(当然,其中还掺杂了一批高技派的建筑师诸如Team10,Archigram什么的就按下不表了,跟题目联系不大,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总之那个时候的建筑风潮是相当前卫和未来派的,不怕你不敢做,就怕你不敢想。)
他们看到了战后日本/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日新月异, 于是开始思考是否建筑应当也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于是他们从植物的生长中,和佛学的轮回思想(日本人总是很喜欢这些禅意的东西)中得到了灵感,于是想要做一个类似于主体+模块的形式的建筑(一般来说是塔楼的形式)。并且预制混凝土的技术发展也使得他们有能力去实现这种想法。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日本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葩诞生了!
Nakagin Capsule Tower(中银胶囊塔)
那这个奇葩的设计者就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 黑川纪章了,我认为日本建筑师名字翻译过来最带感的一位。什么史上春夜,半毛,安藤肿熊统统的靠边站。
啊,该上图片了,你们看字要看睡了吧。

当当当当,就是这个样子,像是把很多空调室外机堆在了一起的感觉有木有~~~
恩,简单说一下,楼高54米,共13层。
放几个图解释下内部构造解释下这张图,就是中间一个service core(生活核心区,包括水管电线,电梯,垃圾道等等。)加上周围共8个胶囊为1层。那么这些胶囊的设计寿命是25年,结果现在用了40多年了还没换。这个生活核心筒的设计寿命是100年。而且因为黑先生可能设计的时候眼前一黑,这个楼只有顶层的胶囊可以被更换~~~1-12层是固定的@_@ 
你可以看到这个每个房间里面有个小卫生间,一个床和一个书桌柜。

就是这样。
那么这个楼是怎么盖起来的呢?
是这样的。我觉得画的挺明白了我就不解释了。就个搭积木一样。搞建筑的同学们可以模仿下类似的分析图。

终于把背景介绍完了,累死我了。
感谢Wikipedia:Nakagin Capsule Tower
感谢不知名网站:Nakagin Capsule Tower, Tokyo 1969-72.
感谢我的建筑史老师:Florian Sanchez,你给了我个C+我不会忘了你的!

。。。。。。。。。。。。。。。。。。。。。我是很帅的分割线。。。。
那么我来说一下,这个东西的前景如何。
我觉得不是很好。至少不适合在所有地方推广。
哦,我知道你问的其实是胶囊旅馆,但是你既然加了个建筑学的标签我就多说点。
以胶囊公寓形式建筑的这座楼本身对空间有极大的浪费,因为有很多墙和很多的伺服空间没有被使用,同样的占地的普通公寓楼可以多60%的使用面积。其次造价很高,导致每25年更换一次的话经常无法收回成本。最后一点就是空间过于局限,缺乏灵活性,所以目前这座楼要被炸掉重修了。


那么我再来说说胶囊旅馆。
这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形式,便宜,干净。可是我觉得这很不人道。
你听说过一个东西叫做关禁闭吗?住在胶囊旅馆里大概就是同样的感受。
然后我还想到这个,无菌动物饲养中心哦,干净整洁。

在我们追求自由,文艺的今天,把人塞到一个小盒子里实在不是什么很好的体验。
建筑的目的是布置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压缩空间。

此外,一般二三线城市小旅馆的主要客源是什么,是穷游的和情侣吧。
对于旅游的来说,费了千辛万苦到了丽江,你让他住这么一地儿,他要如何自拍,想要来个45度的低头自拍发现手举到25度就没法抬了,只能拍个大饼脸:(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吊脚楼的时候说: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可是在这样一个旅馆,你只能看天花板顺便想想剩两块钱是买个包子还是炸串。

对于学校的小情侣来说,除非你把两个中间开个洞,
否则俩人只能互相拥抱着度过这个冰凉的夜晚了,别说什么69,我很纯洁我不懂。

此外,这个房子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其实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这也是我反对所谓的集成设计的原因。比如说,行李柜在你的脚边,你如果晚上忽然要用行李里的东西,你需要弯着腰把身体在狭小的空间里调转180度,然后拿了东西,再调转回来。睡过火车卧铺的都知道这有多么别扭。而最差劲的小旅馆里,至少我也能直起身子来。对于连东西掉到桌子底下我都懒得弯腰的人来说这实在是太折磨了,不过你要是打算练瑜伽,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我要说到的是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安全问题。
这样一个房子,基本上一旦失火了就会迅速的变成一个大烤箱,因为本身是塑料做的,而且所有的电线都是集成在内部,一旦电线短路被点燃估计10秒钟后就变成一个大火团了并且会迅速蔓延到旁边的胶囊里。考虑到这个东西转身极为困难,所以基本没有机会逃生,此外高温受热整个框架变形,就算你能转身门很可能也会卡住打不开,所以你就悲剧了。
当然了,还有传染病的问题。。。
所以与其省20块钱真不如住青年旅社了。

但是在一线城市中,胶囊旅馆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那些来城里进行短期居住的找工作的人。
在他们找到工作之前提供一个暂时的落脚点,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是至少比流落街头要强。
东京新宿的一般旅馆价格大概是1000人民币左右一晚上,
但是东京新宿的胶囊旅馆可以便宜到200人民币一晚上。
所以如果北京的酒店平均价格按照300元一晚来算,胶囊旅馆最多收费80元。
要是这个价格想要维持一定的利润的话,要求必须有很高的入住率。
不过考虑到几个一线城市中的蚁族,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途的。
其实下文中 @毛羽立 对于这种社会性的论述写的更为详细,我就不再多说了。

因此这种形式的建筑只可能作为主要建筑形式之外的一种补充,一个廉价高效但是很差劲的解决办法,永远不可能成为城市未来建筑形式发展的主流。
As an architect, I serve for better life.






下文中有几个同学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我大概给回复一下。首先是对于这个胶囊旅馆空间的定义的。
你是定义为一个居住的空间,还是一个简单的容身之所。
如果是后者,那么你住帐篷,或者搭张床,亦或者是桥洞底下,其实区别不大。因为你并没有除了睡觉之外的额外需求。
但是如果是居住,我觉得是有很多欠缺的和不便的。我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一个空间里放一个电视不代表满足了娱乐需求,电视跟头部的角度,电视的尺寸,整体空间的音效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当考虑到了这些之后,胶囊旅馆就不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了。
学生公寓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至少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没有硬伤,软件配套的问题是可以慢慢解决的,但是胶囊旅馆这种先天空间硬伤的东西是无法被解决的。
当然了,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调节机制,每个人对于舒适二字的定价是不同的。所以我也没有完全否定胶囊旅馆的价值。但是我觉得建筑学的角度来说,直觉告诉我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许我可以在我的硕士设计中探讨下这个问题。




我认为胶囊公寓会被推广,但有可能不是以目前的这种形态,毕竟现有的这种格局来看缺陷还是比较多。

我认为它会被推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成本以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就拿我刚进入社会那几年来说,工资很低,还忙得像狗,每天基本十几个小时都在公司,半个小时在饭馆,回家基本吃完饭休息一下就得上床了。如果公司事情不多,就和同事出去玩,趁老板不在时打CS……所以房子大对当时的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但如果家的位置能和公司近15分钟的路程,就意味着我每天可以节省出半个小时的业余时间——要知道那时我每天顶多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可想而知这半个小时对很多人来说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不可否认人都有空间需求,但这种空间需求并非在所有场合都属必须:例如睡觉时一张床的空间就够了。

如果你嗜好音乐,可以去音乐厅;喜欢电影,可以去电影院;喜欢咖啡,可以去咖啡馆……大部分城市都有的是满足这类需求的专用场合,将以上功能塞进家里,一方面本身就意味着高昂的成本(面积、器材、折旧、搬运等),另一方面也很难达到专业场合的体验水平。

我的一位同事给自己的房子修出了一个十几平米的植物阳台,花高价购买了包括电动地台原木茶台藤椅之类的高级玩意儿,结果一年使用次数还未够五指之数。若早知如此,多花的这十几万够住多少次和式旅馆?够品多少高阁香茗?所以与其将所有的器材都收入己身,不如放松包袱享受世界。

况且,很多名义上并非“胶囊公寓”的群租房其条件还不如“胶囊”。

现有群租房的施工过程完全控制在房东手中,这部分人群是很难受到政府的直接操控的。一方面政府不可能投入那么大力量监管每一处房子,另一方面这类房子的施工从工人、原料、工艺、设备等环节都源自低端市场,全部处于政府监管范围的边界甚至外围。可想而知其质量保障必将十分薄弱。可怕的是,这类群租房恰恰是大部分人外来务工人员的选择,是一个不忍直视却又无可回避的现实。

而胶囊公寓作为新生事物,相对来说更容易从头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与市场环境。仅仅是公寓建造板材一项,就可以消除大部分火灾隐患。

如上图,正如目前最高票陈振宇的答案中所说的日式公寓(对象A)浪费了太多空间,所以我认为将来的“胶囊公寓”应当采用“对象C”的结构,这样在保障同样居住空间的条件下,单位容量大约可以提高1/3以上。如果施工技术允许,改成蜂窝状或许更好(当然整体刚性增强对抗震来说不一定是好事,所以图上依然画成了井字结构)。

即使不使用蜂窝结构,目前“对象C”的“井”字结构依然可以提供更多支撑(哪怕只是简单的轻钢龙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抗性也会更强一些。这样的结构虽然增加了居住人数,但也更容易将火势封闭在一个隔间内(不止阻燃效果,如果能做到密封火场,小的空间内氧气会迅速耗空,火焰会会自然熄灭),降低传统群居房(对象b)的火灾隐患。

从管理角度而言,将原本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外来人口集中到某几栋楼里也更有利于管理。
1 房屋用途专一化。现有民居可以租住他人,也有可能用作仓库、自住、商用、婚房……但胶囊公寓只能派做很有限的用途,无需频繁更新资料和管理单位。
2 在单位密度内居住人口数量更多,管理人员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3 便于安装专业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摄像头、身份证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系统、客流管理系统等。

例如一栋胶囊公寓每层居住100人,每季度匿名投票一次选举出1位最不受欢迎住户(噪音扰民、肮脏邋遢、破坏公物、浪费资源、不懂礼貌等)来承担公用照明电费,费用从押金中扣除。类似举措不单净化了公寓环境,更能优化城市环境。

下面简单画了一张胶囊宾馆的房间设计侧视图:
在上图中,我把单个“胶囊”的宽度略微加宽了一点,增加了一个小壁柜和一个搁板,床头做成斜面以便于半卧,斜面可以打开,里面是另一个柜子。

“胶囊”顶部、也就是小腿位置的上方增加了几个挂衣槽,可以垂挂一些小物品或个人衣物。

“胶囊”长度延长,床垫下多了一处可以用来放鞋袜箱包等物的位置。因为供风口在胶囊里侧,空气是向外流动的,所以味道应当不是问题。

这样的设计就比现有那种只有一张床位和一个小盒子的胶囊宾馆舒服一些了,也更适合较长时间去居住。

现在大部分政府(也包括国外的)都有一个趋势——不欢迎外来打工人员,尤其是底层产业人员。这对胶囊公寓来说的确是一个破坏性的政策,也可能让我的期待完全落空。但我宁愿相信事态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中低层收入人群所从事的行业是所有社会形态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座城市经济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也许你应当把一些工业设施赶跑,却不可能赶跑所有的低收入行业,也不可能关闭所有的中小企业。人口结构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按照某些人的意愿去“优化、改善”。

外来人口是一座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他们是外来的,虽然他们相比原住民可能没有对城市发展作出过更大的贡献……但他们应有依靠自身劳动付出在城市中获得一席之地的权利,任何一座城市也应当保障外来人口的这种权利。胶囊公寓不算什么高大上的设施,相信大部分人但凡有办法也不会去住这种房子。但一座城市的资源和外来人口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新来人口都住上两室一厅。退而求次尽管无奈,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一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答案里会出现黑川……赞同数最多的 @陈振宇已经说了很多关于建筑的了,我来说点儿关于生活的。

首先,胶囊公寓的定位是什么
隈研吾在《十宅论》里把日本的住宅分为10类,并分别归纳了每类住宅的目标人群及其生活方式。与胶囊公寓最接近的,应该是“单身公寓派”——五到六坪大的混凝土小空间,厕所浴室一体化的组合式浴室。它的原型是商务旅馆的客房,是“旅馆式家庭”的抽象和夸张。
那么谁会住在胶囊公寓里呢
隈研吾的答案是:现代都市的单身者。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是安定下来,而是要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在不得不开始安定下来以前,他们不是想拼命努力,而是想就这么游荡着。旅馆般的空间同时也让他们产生有关性的联想。
胶囊公寓有什么特点
无论是厕所、浴室、甚至是厨房都被塞进这个小空间里,个人的生活被局限在这样的组合体中。建筑物的主体构造是混凝土,房间的上下左右都是混凝土,就连走廊的通道也被隔音铁门给隔断了,这样就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密室。

所以,关于胶囊公寓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就不言而喻了。人员流动会很大,并且以职业不稳定的年轻人为主,如果是在天朝,估计会包括不想住宿舍的大学生、同居的小情侣、独立艺术家、自由职业者、自命不凡的疯子、开启炼丹炉模式的考试党、收入不高又喜欢玩乐的单身汉、激进的摇滚青年……我对以上人群没有歧视,但我很难想象这些人凑在一起,可以组成一种平静、恬淡、舒适、安全的生活。(我突然想起《闪灵》结尾处的那些房间)

胶囊公寓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把人塞到一个个小格子里,姑且不论舒适与否,我认为至少是很不低碳的。本来90㎡的房子才需要一套厨卫,现在这么小的一个格子也需要一套,会增加很多管道之类的设施;为了良好的隔音,房间的四壁需要吸声材料,增加了成本;绝大多数房间不占据良好的采光朝向,全部房间没有自然通风……至于“增生”的概念,至少在目前,还只是代谢派的理想国罢了。


当然如果指的是胶囊旅馆,就另说了,我自己在台湾住过胶囊旅馆,感受不错,如果在大陆推广,主要问题在安全性能和管理模式上。



我从长期入住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是旅行或者短租,出去玩,自然要玩最好的,吃最好的,住最好的(上述三个“最好”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

几年前我在帝都住的地方应该还不如排第一的 @陈振宇答案中给出的参考图那样。
前后大概住了近两年,大致讲一讲,你们可以感受下:

类似《哆啦a梦》里小叮当的壁橱,客厅的附属间(客厅跟我没太大关系,合租房嘛大家懂的),整个房间长宽约2.3m x 2.3m。
里头摆下一张单人床,几乎占掉半个房间。
剩下半个房间左手边一个小书柜,大约2m高1m长0.3m宽,被我当作衣柜。
然后一个书桌,一张椅子把剩下的空间基本占全了。


大概是这个样子,excel随手画的~稍微有点误差大家不要在意细节,囧rz

洗手间在客厅的另一角,公用的热水器洗衣机一应俱全。厨房也是公用,锅碗瓢盆我自己有一套。
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是,没有窗。

其实……
其实并没有太坏的感觉。

我是一个比较节省的人,但还不至于节省到病态......
那段日子过得还算开心,周末自己依然会想出去嗨就去嗨,想在家里看书上网就在家看书上网。当然,不会也不可能邀请朋友来住的地方坐一坐是挺遗憾的,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合租了一个两居室中的主卧或者次卧,我也不会邀请朋友来吧,除非已经不是合租。
桌椅相对也还精致,家具市场自己淘的,地板铺着泡沫垫,墙上贴着各种海报。每天晚上回家打开灯看着自己的小天地其实感觉挺好。
小房间贴着客厅,空气并不差,相反,冬天暖气十分到位,夏天略有一些阴凉潮湿,相对帝都的干燥气候这个潮湿真是恰到好处。

Q:没有窗会不会感到闭塞或者抑郁?
A:笑,说来我应该是一个相对开朗直爽的人。若不是某些重大到让我无法正常生活的事情(还真就发生了),我每天早上一睁眼就会发自内心的认为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就像上面所说,晚上回到家,也只会发自内心的认为美好的一天结束了我又回到温暖的自己的家了。向往自由,并不只是空间上的自由而已。
不过,如果真是像楼上几位给出的那种“像是火车卧铺”似的胶囊房间,特指房高在1.7m以内(我身高1.8m,大约设身处地想了一下,至少需要我保持坐姿时有一定的空间感),可能会不适应。

Q:为什么会选择住这样一个地方?
A:最初是从大学同学处获得的这个信息,事实上他和女友就住这个房间的主卧。
然后呢,“因为离家近”——日本准篮球第一高中生流川枫。
真的就是离公司近啦,在望京那么一片房租贵到飞起的地方有这么个又便宜又近还有熟人住一起的选择。你还有什么需要考虑的吗?只要600块,真的只要600块。600块你买不了房,你也买不了车,600块,赶紧住下来就对了!

Q:这样的“家”除了睡觉还能干什么?
A:能干的事情多了啊。可以赖在床上玩笔记本(那会ipad还是个奢侈品);可以坐在床上看书;也可以爬起来跟基友们开荒;还可以跟父母视频聊天;周末我会自己做饭;我还经常把我的房间、同学的房间和大家的公用空间抹一抹,扫一扫,拖一拖。
至于周边也是比较繁华的地段,下楼晒晒太阳,围观路过的各种思密达……等等等等。

==========好了,不跑题了,回答一下题主提出的几个问题============
如果你愿意入住,它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在外面工作了近六年,我是一个习惯了漂泊的人。每次面临要换新环境时,心里除了对未知的茫然,更多是一种期待。背起并不多的行李(三到四个箱子,主要是衣物和床上用品)转身就走。“有热水器,有洗衣机,可以有网络”,是我对即将入住的地方最基本的期许。要求相当不高,在这个的范围内,再根据交通便利、房租便宜等因素进行挑选。至于其他房间内部的要求,我可以自己把它们收拾的很好,省钱,舒心,且并不费力。
而像前面答案中展示的便宜、明亮、简约的胶囊公寓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要求,不是么?

如果你不愿入住,你认为胶囊公寓有什么致命的缺点让你累感不爱?
安全问题!
这是我个人比较关心的因素。图中胶囊公寓的安全隐患着实很大。
首先是入住用户的交集空间。公用的地方越多,如卫生间,厨房等,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人和人之间的交互,乃至摩擦,进而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是在外租房,尤以合租、群租为甚,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都深有感触。
同样的,在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狭小的集体环境,任何突发情况,如火灾、地震等,带来的影响将是非常可怕的,几乎就意味着你可以在里面等死了。
楼上有朋友的回答里提到了“上海今年也学习了前几年北京的整顿政策,刚刚颁布一房间不能居住2人以上,不得小于5平方米”。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对每年都不断因为群租合租引发的本来可以避免的人员伤亡事件而做出的考虑和整顿,而不仅仅是”政府的隐形经济手驱赶范围“。


有哪些你期待的功能或者特点是希望在胶囊公寓中特点的?
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见,结合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如果对于长期入住的用户,根据用户类型进行一些人以群分,效果应该会不错吧。
我是相当不介意给住我隔壁的同龄单身妹子每天做饭的哦:)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